Quantcast
Channel: 朱子青•小世界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978

朱子青||《画呓录》22传神

$
0
0



 

 

曾产生过这样的疑问:中国古代美术史上为什么没有出现写实人物画?明代波臣派肖像画,也只是受到了西方写实人物画的影响,最终也没有形成主流,直到近代徐蒋体系的建立,才使得中国人物画有了一个新的开端。

我大略翻阅了一些资料,有说传统哲学观念所致,亦有言绘画材料的原因。我也懒怠去寻根究底,只觉可能更多的是一个科学精神问题,古代对人体的解剖研究太少!古人讲了如指掌,我几乎没看到了古画里有一张写实的手的存在,几乎全是远观之上的想象。而西方文艺复兴三杰中,尤其是达芬奇,我们看他绘的那些人体解剖图,你根本不觉得这是一个画家所为,完全是一个科学家、一个医生嘛!

最近学习画了几幅写意人物画,发在新浪的博客被首页推荐了,发在微信群里,画家的圈子里说有了新突破,作家的圈子里,有人说不合比例,哈,这叫人情何以堪!当然,艺术有多种形式,绘画也一样,只不过阅读欣赏是需要一种审美的积淀提高过程,惟有不断突破固有的意识观念,才有可能获得美的享受或精神的慰籍。

这让我想起了几个作家的小说:卡夫卡的《变形记》《乡村医生》,马尔克斯的《巨翅老人》,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河的第三条岸》,布鲁诺•舒尔茨《鳄鱼街》以及科塔萨尔的一些小说。这些小说里的人物或多或少不同于我们现实中所看到的人物形象,总感觉有一种灵魂飞出体外,带着肉体飞翔的快感。这种人物的形象正如中国的写意画,形象在似与不似之间,虽极度夸张变形,却有强大的说服力。小说中主人公的行为举止、心理习惯几乎都可以被读者认同,而朝这个方向发展的结果却给读者一种难以置信的快感、无尽的思考与莫大的震恸。

绘画上的写实与写意同文学非虚构与虚构一样。我觉得写意一定要有写实的基础才好,如同虚构的作品是建立在非虚构的基础之上一样。以我有限的阅读量,感觉虚构作品在审美意趣上更具难度,更能考验作者的想象力。的确,想象力仿佛是才华的表征,它代表一种创造力。至于写实,手法再高妙,亦限于技术范畴。

我喜欢毕加索的画,看过他对一头牛的简化过程,那种高度概括的抽象令人惊叹。我喜欢逛那些陶佣及泥人店,常在民间艺人捏的泥人面前逗留,被那些矮小的身材、夸张表情而感动;也常常注目古代那些面目斑驳不清的陶俑,因它们身上散发出的古意与气韵而走神。我感到这些作品与怀素的草书、李白的诗歌一样,里面有一种浪漫的情绪,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我常常觉得这样的作品,大约才是艺术该有的样子。

想来,艺术手法只是形式或手段,其目的是反映社会现实,表现人性、物象与意境,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怀审美意趣。至于变形或夸张正是强调了描绘对象的特征,使其更加生动传神。而比例、相似、色彩、光影均是为传神服务。是的,传神!这个词用在人物画、艺术创作上多么重要啊!它让作品注入灵魂、生出翅膀、深入人心成为可能!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97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