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Y兄近好:
您问及我对书法的学习,起因是自己的国画笔力不足、想改观一下落款的形象。
书画同源,相较绘画而言,书法显得抽象,却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的确,线条是可以表达人的情绪与思想的,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就算不认识书法作品里每一个字,但你的情绪也会被这些线条所感染,加之动静、黑白、斜正、错落,穿插、呼应,收放、中轴线扭动等形势变化,均能表达作者的思想与情怀,以及对社会人生的认识。美术美术,核心还是美,与绘画一样样,书法审美能力的提升是需要培养与学习的。
几千年来,那些天赋非凡的书法大家,接力似地创造了书法的灿烂历史,同时也形成了一种封闭的书法系统。学习书法不像画画要写生,其惟一的途径就是临帖,不断重复强化手部肌肉记忆,然后进入这个独特审美的系统,与古人对话交流,体会这个“写”字背后的文化表现方式。
我朋友圈里常看到一些朋友不临帖而刷字,老是为他们没有体会到书法的魅力,没有进入这个几千年形成的审美系统而着急。为了学好书法,我还是认了真的。起初,我临《兰亭序》,我想,取法乎上得其中,学就学最难的,最好的!学不好也不至于太差。现在看来,这种认知有些可笑,相当于普通人首次登山便选择了珠峰。笑过之后,苦过之后,仍是有一些收获。《兰亭序》让我多少领略了什么是书法的高度,从这个意义上给自己建立了一个至高审美参照,当然还有《祭侄文稿》,这方便有人问我某某人的书法如何,我至少有一个大略的对照,不至于好坏不分。
明白这个道理后,我开始从《圣教序》、大王的手扎《十七帖》等入手,训练自己的临摹能力。写了一段时间,发现笔法不够扎实。加之要教小儿写字,于是老老实实地学习楷书。我先是从唐楷颜体的笔法入手,然后上溯二王、钟繇,接着到魏碑,再回到唐楷,又向下游到元明的小楷。其中先后临了《宣示表》、《黄庭经》《玉版十三行》《灵飞经》《张猛龙碑》《元桢墓志》《郑文公碑》《汉汲黯传》,《道德经》《南华经》等,对楷书的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元赵孟頫于《兰亭跋》中云:“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等我将这些碑帖临完后,多少是明白了为什么用笔千古不易。的确,书法关键在用笔,尤其是笔法中的方圆、藏露、曲直、肥瘦这些理法一般是不变的。于是,我便更加坚定地选择了临帖,渐渐也是乐在其中了,一天不写几行便觉空落落的。是的,这是大乐趣,或者说是高级的乐趣。临帖同时训练了心手眼的统一能力,这对画画起了很大的作用,以前画人物,老画不准,现在有了很大的改观。尤其是小楷的学习让我画一些小虫以及人物五官等细小的部位显得更加准确了。
说具体一些,汉字的基本笔画就八种,但这八种笔画因为形态的不同而组成的字千变万化。我觉得真正学习就要从笔画或笔法着手,起行收三个动作做正确,长短、肥瘦、角度要观察仔细,要仔细体会每个帖子的速度和用笔节奏,要整体上把握古代书家的风格面貌精神气质。然后打进去,要有洗掉自己原来写字记忆与习惯、重新建立一套系统的决心。这个过程中还需背诵贴子,记住那些不同寻常的字的结构与写法,这会使你的字有来路,使你的字增添钻石般的光彩。我觉得天才与一般人的区别重要的一点就是记忆力,这样的结字及章法记得越你对书法的理解就越深,积累的笔法越多,越对创作有利。古人学习中讲手摹心追,正是这个道理啊!真的,这个过程考验人的耐心,能耐能耐,耐性很重要啊!
不过,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创作的,要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与写作一样,我们还是要遵从内心的需要,对喜欢的书法家的作品重点进行临习,最终从帖子里走出来,形成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一定是与自己的性情相印证的。这便是人常说的字如其人。当然,追求自己的风格不是学习的目的与重点,就算是你一出手完全是王羲之仍是好的,仍能人给一种精神慰藉或享受。
好了,愿我的一点体会能帮助你。想想,世界上有那么多美好的东西,人生有那么短,可叹我们往往没有能力感受这些美,比如书法,希望你能下功夫临帖,早日进入这个系统,共同享受书法带给我们的快乐!